根据本讲,需求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与着力点是有哪些,如何构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人才体系

根据本讲,需求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与着力点是有哪些



1、根据本讲,需求结构调整的重点领域与着力点是有哪些

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应着重把握以下方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升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立足实际,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原来的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由原来的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型;走循环发展路子,着力构建各产业的循环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的层面,建设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节水农业为主体的农业生态系统,推行生态农业模式;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型工业。依据生态工业模式,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行清洁生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生态先行,打造循环型服务产业。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旅游产业的开发与管理,把生态保护、生态文化等融入旅游业的各个环节。根据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容量,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坚持旅游开发、生态保护和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着力建设和提升旅游区和景点的生态品位。加强生态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协调好资源、生态、环境3者的关系,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结合广西区域内部经济基础与区域间的资源环境特点,将国土服务功能详细划分为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宜耕农业区、经济产业园区和城乡居民生活区等5类,进行合理的空间资源配置与经济产业布局。推进上下游产业集中建设,努力实现物流运输、能源利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1体共享和资源循环利用。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加强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治理,着力解决重点流域水污染、矿区环境污染、城市大气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把改善民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解决好安全居住、增收致富、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和维权保障体系,努力创造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自主创业的环境和机制,促进城乡群众就业增收、创业致富;切实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和生活困难群众人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目标;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努力让人民群众共享教育发展的成果。

如何构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人才体系



2、如何构建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人才体系

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国外是依托企业年金再加上个人储蓄,中国目前是完成了第1支柱的养老保险基金的建立,这1部分是国家养老,今后的发展方向还是由国家、企业、个人3方负担,要求企业能够大力发挥作用,这方面要国家出政策大力扶持。如果你这个是专业科的论文题目,建议你可以参考1些网站和书籍,完成论文。 我国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基本保障部分和补充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等补充保障部分,其中社会保险是基本保障的主体和核心部分。《决定》强调要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明确了以下改革重点: 第1,推进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目前,我国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是第1支柱,发挥着重要的兜底保障作用。在未来城乡1体化发展进程加快的新形势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着力点要逐步转向城乡统筹发展,重点是推进制度整合和待遇衔接,努力消除城乡制度上的差异,逐步缩小待遇标准上的差距。 第2,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和宝贵经验。今后1个时期,要继续推进住房保障制度改革,整合发展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模式,探索建立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以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公平性为重点,积极探索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的有效方式,建立更加完善的保障房供应体系,切实解决住房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着力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第3,积极发展补充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补充社会保险和各类商业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第3支柱。《决定》特别提出,要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4,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随着我国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社会服务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度晚年,必须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更好满足老年人特殊的服务保障需求。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快养老院、老年公寓、老年活动室等老年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老年护理、保健等老年服务产业。 第5,健全特殊群体的服务保障制度。1是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要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建立领导责任制和相关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要健全服务体系,重点围绕留守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教育、就业、卫生健康、思想情感等方面实施有效的关爱服务。要健全保障体系,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救助、就业扶持等政策。要加快完善农村劳动力输入地的户籍政策和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使更多的留守人员尽快融入城市生活,积极解决两地居住问题。2是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重点是要健全残疾人基本医疗、康复服务体系,落实各类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为残疾人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扶持,将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残疾人权益法律保护,大力营造尊重残疾人的良好社会氛围,真正让残疾人平等享有各种社会权益。3是健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针对我国儿童福利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要在孤儿国家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坚持总体规划与分类保障相结合,进1步明确困境儿童保障工作责任主体,完善工作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强政策制度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探索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长效机制。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突出吗?



3、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突出吗?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社会老龄化的步伐加快,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在逐渐增多,农村中的养老问题越发突出,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社会老龄化的步伐加快,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在逐渐增多,农村中的养老问题越发突出。有专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将超过2亿人,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养老问题亟需社会关注。在近日举办的中国农村养老高峰论坛上,河北省民政厅副厅长许祯科表示,中国的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短板也在农村,政府推动的着力点也在逐步转向农村。从1定意义上说,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应对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最为关键的环节。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杨成钢认为,养老问题不仅仅是民生问题,也是1个影响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做过1个调研,结果显示,留守老人给外出打工子女的代际支持非常重要,保证了年轻劳动力特别是女性劳动力的劳动参与度。如果没有老年人提供代际支持,年轻人不可能安心在职场工作。所以老人提供的代际支持,实际上保证了较高的社会劳动参与率,保证了较为充足的社会劳动力供给,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人为家庭提供的代际支持,1方面是健康老人能够为留守家庭提供劳动等贡献,另1方面是失能老人能够享受到良好的照料,让子女免去后顾之忧,这往往要通过集中养老等方式来实现。然而,对于后者,我国农村地区的现实状况难言乐观。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原司长、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院长王治坤表示,当前,农村的照料设施和养老机构床位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近年来,农村中改扩建、新建的敬老院存在着房子闲置、经费缺乏、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特困养老机构发挥作用,也与农村日益严峻的养老形势不相匹配。”此外,传统观念也影响着养老机构的发展。“不少子女认为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是不孝,很没面子。还有1部分老年人认为养老院收费太高,怕给子女增加负担。”王治坤说。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突出吗?



4、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突出吗?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社会老龄化的步伐加快,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在逐渐增多,农村中的养老问题越发突出,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社会老龄化的步伐加快,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在逐渐增多,农村中的养老问题越发突出。有专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将超过2亿人,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养老问题亟需社会关注。在近日举办的中国农村养老高峰论坛上,河北省民政厅副厅长许祯科表示,中国的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短板也在农村,政府推动的着力点也在逐步转向农村。从1定意义上说,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应对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最为关键的环节。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杨成钢认为,养老问题不仅仅是民生问题,也是1个影响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做过1个调研,结果显示,留守老人给外出打工子女的代际支持非常重要,保证了年轻劳动力特别是女性劳动力的劳动参与度。如果没有老年人提供代际支持,年轻人不可能安心在职场工作。所以老人提供的代际支持,实际上保证了较高的社会劳动参与率,保证了较为充足的社会劳动力供给,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人为家庭提供的代际支持,1方面是健康老人能够为留守家庭提供劳动等贡献,另1方面是失能老人能够享受到良好的照料,让子女免去后顾之忧,这往往要通过集中养老等方式来实现。然而,对于后者,我国农村地区的现实状况难言乐观。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原司长、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院长王治坤表示,当前,农村的照料设施和养老机构床位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近年来,农村中改扩建、新建的敬老院存在着房子闲置、经费缺乏、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特困养老机构发挥作用,也与农村日益严峻的养老形势不相匹配。”此外,传统观念也影响着养老机构的发展。“不少子女认为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是不孝,很没面子。还有1部分老年人认为养老院收费太高,怕给子女增加负担。”王治坤说。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突出吗?



5、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问题突出吗?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社会老龄化的步伐加快,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在逐渐增多,农村中的养老问题越发突出,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与社会老龄化的步伐加快,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在逐渐增多,农村中的养老问题越发突出。有专家预计,到2030年,中国空巢老人将超过2亿人,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养老问题亟需社会关注。在近日举办的中国农村养老高峰论坛上,河北省民政厅副厅长许祯科表示,中国的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短板也在农村,政府推动的着力点也在逐步转向农村。从1定意义上说,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是应对我国社会老龄化、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最为关键的环节。西南财经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杨成钢认为,养老问题不仅仅是民生问题,也是1个影响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问题,“我们做过1个调研,结果显示,留守老人给外出打工子女的代际支持非常重要,保证了年轻劳动力特别是女性劳动力的劳动参与度。如果没有老年人提供代际支持,年轻人不可能安心在职场工作。所以老人提供的代际支持,实际上保证了较高的社会劳动参与率,保证了较为充足的社会劳动力供给,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人为家庭提供的代际支持,1方面是健康老人能够为留守家庭提供劳动等贡献,另1方面是失能老人能够享受到良好的照料,让子女免去后顾之忧,这往往要通过集中养老等方式来实现。然而,对于后者,我国农村地区的现实状况难言乐观。民政部社会救助司原司长、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院长王治坤表示,当前,农村的照料设施和养老机构床位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近年来,农村中改扩建、新建的敬老院存在着房子闲置、经费缺乏、护理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特困养老机构发挥作用,也与农村日益严峻的养老形势不相匹配。”此外,传统观念也影响着养老机构的发展。“不少子女认为把老人送到养老机构是不孝,很没面子。还有1部分老年人认为养老院收费太高,怕给子女增加负担。”王治坤说。

新农村建设是从何时提出的?中间经历了几个阶段?现阶段发展如何?要做1篇关于新农村建设政策方面的方案,还请各位大侠帮忙!



6、新农村建设是从何时提出的?中间经历了几个阶段?现阶段发展如何?要做1篇关于新农村建设政策方面的方案,还请各位大侠帮忙!

党的十6届5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3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对“3农”问题的重大决策,位列我国未来5年科学规划的十大方略之首,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必须以全新的视角、系统的思维审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新内涵和新特征。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1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6届5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1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 十6届5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1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 (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特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5个鲜明的特征。1是时代特征。这次新农村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3大理念引领下的创新,是新农村最富时代特色的标志。2是综合特征。新农村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生产领域或者某个环节,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3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综合协调的发展。3是联动特征。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和工作部署,是城乡融为1体、作为1个系统工程来考虑的,而不是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4是渐进特征。新农村的建设决不可能1蹴而就,各地的情况和状况都不1样,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科学制定规划来推进永续实施,有效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持续性。5是动态特征。新农村建设立意十分高远、内容非常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将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新的内容,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宽新的思路和新的眼界。社会主义新农村评价标准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评价,即新型农民、发达的农业、和谐的农村。 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有新型的农民。 新型农民的特征,1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2是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农民。3是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农民。要鼓励和引导农民加快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4是生活宽裕的农民。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使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5是就业充分的农民。在就业问题上农民得到与市民相同的“国民待遇”,逐步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1体化。 其次要有发达的农业。 1是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实现农业生产手段的机械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科学化、农业生产分工的专业化与社会化。2是发展持续农业。在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环境的良性循环与生态平衡,并通过技术变革和体制性变革,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到满足。3是经营产业1体化农业。通过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1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1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形成高效的农业综合生产经营体系。 最后要有和谐的农村。 和谐农村的标志,1是经济上繁荣,农村经济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通过战略性调整不断优化和升级。2是政治上管理民主,依法推进村民自治建设,落实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逐步健全以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村务公开制度,民事民议、民财民理,集思广益搞好农村各项建设。3是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救助体系进1步完善;继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多方面、多层次满足。总之,通过农村社会事业的大力发展,使得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农村的整体面貌明显改善,社会环境安定样和。4是乡风文明,要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通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争创文明家庭、农民普遍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生活方式科学健康,农村社会风貌文明向上。5是村容整洁。乡村面貌要呈现新变化,新农村不再是垃圾成堆、蚊蝇乱飞、污水横流、村舍乱建、设施简陋,而应通过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道路硬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设施完备化,营造出整洁、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也是其总体目标。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1.“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15”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1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1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1家1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要达到生产发展的目的,就要激活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1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首要的是加快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其次,培养新型产业农民和务工农民,大力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阳光工程”,有针对性地举办相关技术培训。 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在非农产业不发达的地区,要进1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城市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也是“生产发展”的渠道之1。要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就要对现行的1些政策措施进行清理,疏通农民进城的渠道。 2.“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从宏观层面来讲,农民增收可以激发广大农村的巨大消费潜力,使农民的需求成为1种有效需求,从而增强消费对国民经济的拉动力。 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1。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目前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占全国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9成左右农民是无保障的自费医疗群体。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的现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民建立起包括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同时假冒伪劣产品较多,这给农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专家指出,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3.“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近年来,虽然1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1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表现之1。1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市中出现的人情淡漠等现象,在农村地区已经有出现的苗头;另1方面,传统的陋习在1些农村地区还广泛存在。1些地方攀比修造坟墓,甚至出现豪华的活人墓。这些都与新农村“乡风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亟待改变。 4.“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少硬件设施,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另外,随着1些农村地区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凸显,亟待改变。因此,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1是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2是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1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1刀切。 5.“管理民主”———健全村民自治制度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从全国来看,各地具体情况差别比较大,但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2006年我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在“后农业税”时代,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之1。乡镇政府要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乡镇政府要对村民自治进行正确引导。另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耗费的精力经常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带动农民致富的积极性,因此,基层民主建设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新农村建设中1个很大的课题。

5、把握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走出4个误区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十字”总体要求,走出“4个”误区。 1.拆旧建新的思想认识误区。不能简单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解为就是村庄建设,那种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造房子建新村,修大路排店面的认识是片面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个系统工程,涵盖到农村的各个领域和诸多方面,规划新村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 2.招商引资急功近利的误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外商或企业家。要坚持基层组织民主决策,农民群众自愿的原则,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不能采取招商引资或以小团体组织以盈利为目的的拆旧造房建新,切勿搞企业发财、干部收益、百姓埋单的做法。 3.无资金搞建设慢慢来的误区。财力短缺使新农村建设面临难题,村干部压力加大。存在着“等观望”和“慢慢来”的思想。建设新农村需“破冰”前行,因地制宜,先抓筹划,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目前要着眼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农民群众急需且最盼解决的热点问题,1件件地抓好落实。 4.1哄而上搞运动的误区。建设新农村要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农民意愿,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新农村是与时俱进的,没有具体标准。因此,应避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1哄而上搞运动。各村要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抓好村建规划,适宜旧村改造的就重点抓旧村改造,适宜新村建设的就抓新村建设,需要环境整治的就从“脏、乱、差”入手。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定推进建设新农村。

相似内容
更多>